无极小说吧 > 五代十国那些事 > 第29章 后梁西线的崩溃
夜间

五代十国那些事

        

刘捍第二封密报里面说:王重师从戎抚民,恩威并施,笼络人心,谋逆之心久亦,闻听近日移兵凤翔,预谋不轨,谋反之状昭然若揭。我主宽厚待人,曾不记丁会之乱乎?望我主速下决断,免生祸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曾不记丁会之乱乎?读到这一句,朱温的脑子嗡嗡作响,身上出了一身冷汗,心忽然凉了下来,一点一点凉透,只到坚硬如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是啊,丁会,丁会曾经也是自己出生入死的老部下,也是想不到的事情,可还是反了汴梁投奔死敌河东去了,王重师难道不会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人不能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啊。朱温喝令众人全部退下,一个人在寝宫呆了一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几日后,王重师也上了一道奏章,言道前日兵出邠州、凤翔,孤军深入,不慎战败,奏请朱温再发军饷。朱温看到奏章后,挥剑砍断了桌角,原来刘捍所说,“闻听近日移兵凤翔”是真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重师不知道,自己这道奏章坐实了刘捍的诬陷,竟成了自己的催命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捍为什么要陷害王重师,原因很简单,就是看上了雍州节度使的位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捍当时统兵长安,知道王重师的动向,王重师确实兵出凤翔了,再没有奏请朱温的情况下。所以第二封密报里面说的也是实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,刘捍知道朱温的软肋,位越高权越众猜疑之心越盛,朱温称帝后再遇丁会反叛,猜疑之心更是达到顶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部分实情、遇到猜疑之心,再加上毫不知情的王重师乌龙助攻。刘捍如一个隐藏暗处的猎手,一击必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,朱温以专断擅权之罪,先贬王重师为溪州刺史,在王重师赴任的路上,再遣使者追上,赐其自尽,并夷其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温以雷霆手段处死王重师后,就任命刘捍为雍州节度使,驻守长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待背叛的人,心狠手辣,不留余地,这就是朱温,也只有狠人才会在乱世中称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翻遍历史,成大事者,莫不是狠人,楚汉争霸时,刘邦被项羽追,为了逃命,把自己的老婆女儿全踹下马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管不得鲁迅先生说,翻开历史书,满篇写的都是吃人二字,像我辈这等芸芸众生,幸好生在盛世,要是乱世,就是被吃的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捍得到了自己想要的,志得意满,王重师死的很冤,全族被杀,连一个替自己报仇的人都没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重师的死,对于朱温而言,只是死了一个将领罢了,乱世中属于正常,虽有点惋惜,但并没有当回事。但王重师的死,在汴梁的老臣宿将心中,却引起了巨大的地震,受震动最明显的,当属另一位后梁名将刘知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也是当时英雄,少年时姿貌雄杰,倜傥有大志,最早在感化节度使时溥手下当小校,因有勇力,甚为时溥器重,但后来又因太有智谋而受到猜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891年,刘知俊怕被时溥所杀,率所部二千人投奔宣武节度使朱温,被任命为军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披甲上马,轮剑入敌,勇冠诸将,朱全忠又命把左右义胜两军配属给他,任命为左开道指挥使,当时人谓之"刘开道"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后,刘知俊跟随朱全忠讨伐秦宗权,攻打徐州,都有功劳,补为徐州马步军都指挥使。后参与消灭平卢节度使王师范,以功授同州匡国节(后改称忠武军)节度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906年,刘知俊率兵五千大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六万之众,连克鄜、延等五州,受封检校太傅、同平章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温建立后梁后,刘知俊当时被朱温任命为西路行营都招讨使,防御岐、晋,按照职务,王重师属于他的直接下属,从私交上讲,王重荣与刘知俊最为友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王重师被召还汴梁前,两人在幕谷会师,大破岐兵,连拔凤翔丹、延、廘、坊四州,俘斩千计,李茂贞仅以身免。想不到如今,王重师言犹在耳,却天人两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在府内私设祭坛,拜祭王重师的亡魂,回忆起与王重师征战沙场的往昔,不免勾起了兔死狐悲、鸟尽弓藏的心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刘知俊不胜感慨的时候,朝廷又派来使者,催促刘知俊趁丹、坊四州新胜之威,抓紧时机整兵攻取邠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邠州是凤翔重镇,今陕西彬县,由岐王李茂贞养子李继徽所把守,虽然守军不多,但很精良,李继徽也不是无能之辈,邠州地形又易守难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告诉使者,目前军队缺粮,且雍州方面人心不稳,不宜轻动,等假以时日,朝廷供应到后再大举进伐方为上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使者把刘知俊的话原封不动的说给朱温。朱温自杀了王重师以后,整日心神不定,看哪个旧臣宿将都有造反的迹象,且前几日听说刘知俊私设祭坛祭拜王重师,朱温心里就有点不愉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听了使者的话以后,朱温疑心更重,想刘知俊莫非也要反了不成。就下了一到诏书,令刘知俊从前线返回汴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梁朝有个不好的惯例,召回在外领兵的大将大概率没啥好事,好的结局是收回兵权,安排一个有虚名无实权的闲散差事,不好的结局是迁到外地为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迁到外地为官似乎也不是个坏事,但往往的结果是,被迁外地的官员还在路上的时候,诏书就再次下来,此时的诏书一般都是要命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到此时此地,离开军队及根据地的大将,纵使以前统领千军万马,也如龙困浅滩、虎落平阳,只能任人诛杀,毫无还手之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前有王师范,后有王重师,王师范是自己老领导,王重师是自己老下属,且王重师尸骨未寒,活生生的例子就在前面。所以,刘知俊在接到诏书后,顿时出了一身冷汗,去还是不去,很是踌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刘知俊踌躇间,接到自己弟弟刘知浣的蜡丸密信,信中就一句话,切勿入朝,入朝必死。在烛火上烧完密信后,刘知俊很恐惧,但心反而安定了下来,朝廷肯定是不去了,下一步再做打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浣这个时候担任梁庭指挥使,属于京官,得到消息自然比较确切。针对朝堂上关于刘知俊欲反的传言,刘知浣没有回避,也回避不了,只能兵走险招,上奏朱温要求自己亲自前往,去说服刘知俊入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温竟然很愉快的答应了。朱温爽快答应的背后有两个可能,第一个可能是他从内心深处,没有觉得刘知俊要反,也真的没有诛杀刘知俊的意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二个可能是朱温在赌,赌刘知俊不会反,让刘知浣去劝说,甚至默许刘知浣携领子侄家属前往前线,目的就是释放一个信号,我朱温对你刘知俊是信任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温可以赌,但刘知俊不敢赌,因为这一场赌注是自己的生命,到时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,命运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上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人尽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,不能受制于人,想当初带领手下人马,离开时溥投奔朱温,就是这个原因。无非是把二十年前的事情,再做一次,看豪迈,人生不过是从头再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到这里,刘知俊有些释然,也有些伤感,二十年匆匆而过,如今自己将要知天命的年纪,将再一次回到原点,世事无常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浣这边,带领家属,离开汴梁,快马加鞭,奔向同州。刘知浣觉得自己都是死过一次的人,能逃离汴梁,就如同再生一次,恨不得肋生双翅,快速到达前线。又惊又喜慌乱间,刘知浣竟然迷失了道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再次接到弟弟的密信,说家属都已平安离开汴梁,心中大喜,遂没有了后顾之忧,算了算弟弟等家属不几日就可到潼关,就下定了叛乱的决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909年,刘知俊据同州叛乱,一方面派兵封锁潼关,另一方面派人与李茂贞、李存勖联系,同时,又派人游说长安城的将士,让他们把刘捍交给李茂贞处死,并且让李茂贞派军接管长安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温听到消息后,知道自己赌输了。愿赌服输,朱温从不纠结往过,立马做出下一步安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方面做最后的努力,派遣身边近臣昭谕刘知俊,晓之以情动之以理,我对你一直怎么样,你难道不知道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告诉使者,如果是在王重师死前,你这样说,我也许会相信,问题是,你杀了王重师及全家,你还让我怎么相信你?想当年,你对王重师也很好啊。问题是,你说翻脸就翻脸,且手段毒辣无情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还有一半话没有说,男儿生于天地间,谁不想扬名立万,独霸一方,如今老子只要自己努力一下,就有可能据关中自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对于招降刘知俊一事,朱温也知道成功的概率极低,只是先礼后兵,稳住刘知俊反叛的步伐罢了,刘知俊明确表态后,朱温就下诏免去了刘知俊在梁朝的官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另一方面,朱温决定武力平叛,特派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,率同马步军都指挥使刘鄩、名将康怀贞等,调集军马,往讨刘知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敢于公开反叛朱温,也是基于对自己实力的自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时的刘知俊,是同州的最高军政长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州这个地方对关中的影响力有多大,我们只要知道两件事就可以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一、朱温背叛黄巢时,朱温就是同州的最高军政长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二、同州的地理位置,位于函谷关、潼关一线,相当于关中的东大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只要封锁潼关,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,刘知俊作为名将,也确实第一时间派兵封锁了潼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长安方面,靠陷害王重荣上位的刘捍不得军心民心,在刘知俊心腹将士的策动下,李茂贞派的军队还没有到长安,刘捍已经被长安将士捆绑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茂贞兵入长安后,就在军前杀了刘捍,此举一定程度上收复了长安将士的心,也算是为王重荣报了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形势发展的很快,到目前为止,整个关中已脱离了朱温的控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关中自立的目标眼看就要实现了,可还是出了差错,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竟然失守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刘知俊准备叛乱时,刘知俊的弟弟刘知浣、儿子就开始向关中地区逃亡。从正常意义上,他们应该很快就会逃到关中的。但是很不幸,阴差阳错的迷了路,等他们快进入关中时,朱温的大军也接近关中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刘知俊派到潼关外的众多侦察兵都被朱温大军俘虏了,并且投降了朱温大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后的结果就是,刘知俊的弟弟、儿子千辛万苦逃到潼关时,潼关守将把他们放了进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投降朱温的侦察兵也紧随其后到了潼关,潼关守军也把他们放了进去,而埋伏在后面的朱温大军,跟着那些侦察兵就杀进了潼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突然而至的变化,将刘知俊关中自立的努力毁为一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潼关失守得太快了,所以刘知俊只能经过简单抵抗,就撤出了同州;虽然李茂贞的军队已进入了长安城,但是因为时间太短,所以也无法充分整合长安为中心的地区,面对朱温大军的围攻,也只能经过简单抵抗就很快回了凤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知俊无奈,只得带领人马投奔凤翔岐王李茂贞。事发突然,李茂贞好言抚慰,授予刘知俊中书令虚职,并且许诺,将助刘知俊再取关中地区,成功之后再封赏为镇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阴差阳错的原因,朱温迅速夺回了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。但是,因为刘知俊是朱温手下的重要将领,而且率领众多军队投降李茂贞,所以朱温对关中的统治,已变得非常不牢靠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茂贞也没食言,不久,即派兵五千,支持刘知俊夺取灵州。为自己打地盘,刘知俊特别卖力,督促军马,不几日就到灵州城下,把城池围困起来,攻城甚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温派康怀贞去解灵州之围。解围如救火,康怀贞率领大军,马不停蹄星夜前进,直入灵州境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康怀贞在朱温集团的地位,大约与刘知俊相当,也是独当一面的大哥级人物。



五代十国那些事》是作者:陌上花发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,扣人心弦的佳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