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极小说吧 > 人人都读得懂的《易经》 > 第 八 章 师卦 —— 师出正道
夜间

人人都读得懂的《易经》

        

第一节陷泥沼之地,悟容民蓄众


        

许多宝贵智慧是在经历意外时激发的,在羑里,西伯侯姬昌曾身陷泥沼,切身感受到地中有水,水泥混合,土壤黏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一旦陷入其中,实在难以挣脱,因而悟出“容民蓄众”的“人民战争思想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讼卦阐述了争讼之道,对待争讼的原则、态度和劝告,如果双方都能听得进去,息事宁人、妥协互让,天大的纷争到此都可以平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要相信所有的人都能够钻出牛角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人人都能钻出牛角尖,哪还会有战争?社会不就安定和谐了嘛!那设立公检法司等国家机关还有什么必要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说得再有理,有的人就是不信!要不,同事、邻居、亲戚、朋友中怎么会有人干出五花八门丧心病狂的事—因一垄地杀人;买卖东西差一元钱要人命;因为言语冲突将人家的孩子从童车里抓起来当众摔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坎下


        

师地水师


        

这里所说的都不是什么大事,充其量只是社会万象中的小儿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穿越千年看历史,任何朝代更迭,都有血淋淋的教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西伯侯姬昌的心里清静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犬戎、密须、黎、邘、崇国等,为什么一定要收拾,因为他们都不是省油的灯,也不是省心的主,令人烦恼的是,他们消停不下来,有时偷偷摸摸,有时张牙舞爪,总是到西伯侯姬昌的地界抢东西,有时候,还抢人做奴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抢就抢了呗,竟然广而告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古代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,但跟跑马戏似的暴动、冲突、小战争不断,回避不了,必须面对。如何应对这些问题,姬昌满脑袋都在想,流放在羑里,他就瞎溜达起来,山上山下、山谷草地。一场意外,西伯侯姬昌惊出一身冷汗,事后越想越后怕。他一不小心,陷入泥泞的沼泽里,越是挣扎往出爬,就陷得越深,要多可怕有多可怕!


        

人不该死,冥冥中似有神助,一阵风起,吹响婆娑树叶,附近一棵大树的一根比较粗壮的树枝在他的眼前摇曳起来,忽高忽低,忽左忽右。西伯侯静下来,一次、两次、三次……他终于抓住树枝,小心翼翼拽着树枝,慢慢地一步步艰难地摆脱泥泞之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晚上睡不着觉,辗转反侧,思来想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什么身陷泥泞沼泽之地难以脱身?因为地中有水,水泥混合,土壤黏结,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一旦陷入其中,实在是难以挣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西伯侯使用发散联想法,用最短的时间,最迅捷的方式,一下子就联想到统兵打仗,几乎是爆发性地顿悟了军事战略原则问题,阐述了用兵之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请看师卦卦象是如何描摹与开示的:“师,地水师,坤上坎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象曰:地中有水,师。君子以容民畜众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师卦讲的是军事原则问题,在工作生活中也到处能用得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您是班组长带领一支团队、部门领导手下有几个或几十号人需要安排工作、单位领导有成百上千上万人需要带好班子管好队伍、自己办公司属员分布在各大洲,在国内分布在华东、华北、华中、华南、华西等区域……不妨挤出点时间,了解一下相关军事原则问题,对管理下属和带队伍有好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您带过队伍,能够迅速步入堂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蒙卦引导的,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建设。师卦阐述的,是统兵打仗带队伍抓好团队管理。一个抓思想意识形态,一个抓队伍,二者都很重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抓住人心,怎么管好队伍啊!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抓组织建设,怎么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首先,了解一下“师”。师是会意字,繁体为師,从帀(zā),从垖(duī)。垖是小土山,帀是包围。四下里都是小土山,表示众多。师为众,师是部属兵士众多的意思。师是古代军队的一级编制,名称沿用至今。按《周官?大司马》中记载,藏兵于农,每户出一人,五人为一伍,五伍为一两,四两为一卒,五卒为一旅,五旅为一师,五师为一军。按这种推算一师就是两千五百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我在做人事工作的时候,常常有人问“编”是什么,对“编”很感兴趣,深切渴望要一个“编制”,那意味着有工资,有五险一金,有保障。生存压力这么大,他不想当师长,也不想当旅长,更不去想发明创造,除了吃饭睡觉混日子,就想要“编制”,也是人之常情和基本需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部队的“编”是战斗力单位,有一定的费用标准和一定的军需物资供应跟着,也需要有杀伤力期望值。单位的“编”差不多也这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按照西伯侯姬昌的想法,关于部队的“编”,老百姓要不要都给?必须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关键在于养育好,动员好,组织好,发挥好作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现在的企业中,有的人领导也当了,薪酬也拿了,管理作用倒没怎么发挥好,上级追责,找理由,找借口,推责任,就是不愿意检讨自己。给“编”,给人,给人力资源费用,工作做不出来,有什么好说的?


        

其次,了解为什么“地中有水”象征“师”。释师卦上坤为地、下坎为水之象。《周易集解》引陆绩曰:“坎在坤内,故曰‘地中有水’;师,众也,坤中众者,莫过于水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再次,了解一下何谓“容民畜众”。容,是会意字,由表示房屋的“宀”和表示山谷的“谷”两部分组合而成,房屋和山谷都可以作为纳入东西之处。容的本义指容纳,盛。《说文》解释为:“民,众萌也。从古文之象。”《广雅》曰:“民,氓也。”—土著者曰民,外来者曰氓。《谷梁传?成公元年》中说:“古者有四民,有士民,有商民,有农民,有工民。”畜通蓄,蓄养。“众”的甲骨文字形像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,本义是众人、大家。《说文》解释为:“眾:多也。从乑、目,衆意。”所谓容民畜众,指节用爱人,容纳百姓养育民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后,谈谈为什么有“容民畜众”的启示。身陷泥泞,姬昌感受到泥和水混合在一起,具有极强的亲和性和黏结性,紧紧地黏结在一起,就说那泥泞沼泽地,任何入侵者只要钻入泥泞中,就会深陷其中,要想逃脱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这就好比君与民的关系,也契合到这种程度,万众一心,团结一致,共同对敌,同仇敌忾,任何敌人来犯入侵,必将被坚决彻底消灭。师卦象辞:“地中有水,师。君子以容民畜众。”—地中有水之象为师卦卦象,效仿地中有水之象可以体悟用兵之道,坎为水、为险;坤为地、为顺,地水师行险而顺,地中藏聚着水源,象征着兵众,要广泛发动群众、组织群众,节用爱人,容纳百姓养育民众,寓兵于民,藏兵于民,平时务农,战时成兵,危急时刻,处处是人民战争的海洋。《周易正义》:“水不外于地,兵不外于民,故能养民则可以得众矣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二节


        

容民畜众,全民皆兵谁不怕


        

用兵的关键在于得到民心。得到民心,可以说就是清明的政治了。清明的政治,就是能够忧虑人民的疾苦和忧患,除掉民众的灾祸。所以,对内如果能够做到政治清明,对外军队就会强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师卦卦辞为“师:贞,丈人吉,无咎。”—说的是用兵打仗,出于正道(贞)并任用贤明的长者(大人),吉祥不会有灾难。《周易正义》曰:“若不得大人监临之,众不畏惧,不能齐众,必有咎害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师卦彖辞为“师,众也;贞,正也。能以众正,可以王矣。刚中而应,行险而顺,以此毒天下,而民从之,吉又何咎矣!”—师,是部署众多的意思,贞,即坚守正固。能统众多部署,坚守正道,可以成就君王之业。统帅居中正之位而刚毅,兵士行于坎险之中而顺应,用这种方法攻伐天下,民众便会顺从,很吉祥,怎么会有灾难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里,对“毒”字需要特别解释一下,否则容易误读误释。毒,统治。这个意思只在古文里有。毒在做统治解释时不带贬义,应当注意类似“秦以无道毒天下”的翻译,应该是秦国以无道昏庸统治天下,而不是秦国以无道昏庸毒害天下。元代胡炳文在《周易本义通释》中曰:“‘毒’之一字,见得王者之师,不得已而用之;如毒药之攻病,非有沉疴坚病,不轻用也。其指深矣。”毒可释为“攻治”之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下面,我们看看“容民畜众”在历史长河的军事实践中,从理论升华角度看,有什么样高度的认识;从军事实践角度看,缔造了什么样的辉煌?


        

先看军事理论—


        

以“贞观之治”久享盛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令魏徵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,撷取经、史、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精要,汇编成《群书治要》,是为李世民“偃武修文”“治国安邦”,创建“贞观之治”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。《群书治要》的显著特点是“博而要”,可谓“用之当今,足以鉴览前古;传之来叶,可以贻厥(jué)孙谋”的治世宝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群书治要》之《政要论?兵要》中说:“夫兵之要,在于修政,修政之要,在于得民心,得民心,在于利之,利之之要,在于仁以爱之,义以理之也。故六马不和,造父不能以致远;臣民不附,汤、武不能以立功。故兵之要在得众者,善政之谓也。善政者恤民之患,除民之害也。故政善于内,兵强于外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说,用兵的关键在于修明政教,修明政教的关键在于得到民心,要想得到民心,在于让百姓得到利益,使百姓得到利益的关键,在于用仁爱之心爱护他们,用道德仁义来治理他们。所以说,驾车的六匹马如果不互相配合,即使是造父也不能驾驭马车跑得远;没有大臣和民众的拥护,即使是商汤、周武王也不能够建功立业。所以说用兵的关键在于得到民心。得到民心,可以说就是清明的政治了。清明的政治,就是能够忧虑人民的疾苦和忧患,除掉民众的灾祸。所以,对内如果能够做到政治清明,对外军队就会强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群书治要》之《吴子?图国》中说:“吴子曰:古之图国家者,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。民有三(三作四)不和—不和于国,不可以出军;不和于军,不可以出阵;不和于阵,不可以进战;不和于战,不可以决胜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段话的意思是:古代谋求治理国家的君主,必先教化百姓亲爱万民。军事行动若有四种不和谐的情况,不可贸然行动:君臣上下不和谐,不可以出兵;军队将士不和谐,不可以上阵出战;行列队伍不和谐,不可以进军作战;行止进退不和谐,就不可能取得胜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三节


        

兴仁义之师,帅德贞正服广众


        

师出正道。孟子说:得天下必先得民,得民必先得民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子认为,“兵者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”“乐杀人者,则不可得志于天下。”—战争是凶恶的工具,实在不得已的时候才用到它,性情恬淡、胸怀宽广、心存国家危亡的人是驾驭战争的首要人选,而嗜杀成性、性情残暴的人不适宜于实现志向统治天下。战争关系着人民的生命,国家的存亡,天下形势的割据,所以用兵必须慎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拯救危乱,师出正义,兴师用兵,为不得已而为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持正的“仁义之师”,才可攻伐天下使百姓服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群书治要》之《吴子?图国》对战争兴起的原因、名义、平息方法进了剖析。“凡兵所起者五:一曰争名;二曰争利;三曰积恶;四曰内乱;五曰困饥。其名又五:一曰义兵;二曰强兵;三曰刚兵;四曰暴兵;五曰逆兵。禁暴救乱曰义;恃众以伐曰强;因怒兴师曰刚;弃礼贪利曰暴;国危民疲,举事动众曰逆。五者之数,各有其道:义必以礼服;强必以谦服;刚必以辞服;暴必以诈服;逆必以权服。此其势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也就是说,大凡战争的兴起有五种原因:一是争夺名誉;二是争夺利益;三是积怨日久;四是内部动乱;五是饥荒贫困。起兵的名义也有五种:一是正义之师;二是恃强之师;三是愤怒之师;四是凶暴之师;五是违逆天理之师。禁除残暴制止动乱叫义;依靠兵多将广而讨伐他人叫强;因为愤怒而起兵叫刚;抛弃礼义贪图利益叫暴;不顾国家危难、人民劳苦而兴师动众叫逆。平息这五种战争,各有不同的方法:正义之师必用礼来使其折服;恃强之师必用谦让来使其顺服;愤怒之师必用辞令来说服;凶暴之师必用奇诡之术来制服;违逆天理之师必用权宜之法来制服。这是其面临的形势所决定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孟子?公孙丑下》中说: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”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,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,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;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,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里,我们把“道”理解为“正义”。那么,什么叫“正义”?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解释:“正义”指“公正的、有利于人民的道理”。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解释,与其最初含义一脉相承。在孟子看来,“民心向背”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,对于政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。《孟子?离娄上》中说:“得天下有道—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;得其民有道—得其心,斯得民矣。”得天下必先得民,得民必先得民心。所谓的“得民”,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、拥护和帮助。所谓的“得天下”,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“王天下”,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。施行仁政的君王,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;上下一心,众志成城,是无人可敌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四节


        

选帅重德才,小人乱邦怎能重用


        

统兵选帅是重中之重,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勿用”是不能重用,但不是不用。对“小人”,要给点事让他忙起来,但不能把他推到对立面。残酷无情打击“小人”,往往会招致丧心病狂的报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统兵选帅是重中之重,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用兵胜负在于择将选帅,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,统帅必须中庸公正,老成持重,不可好战喜功,可获吉祥,没有灾祸。选准德才好的主帅,自然会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威武之师,才会兴兵作战师出正道,才会凯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第一卷中说:“夫才与德异,而世俗莫之能辨,通谓之贤,此其所以失人也。夫聪察强毅之谓才,正直中和之谓德。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。云梦之竹,天下之劲也,然而不矫揉,不羽括,则不能以入坚;棠溪之金,天下之利也,然而不熔范,不砥砺,则不能以击强。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,才德兼亡谓之愚人,德胜才谓之君子,才胜德谓之小人。凡取人之术,苟不得圣人、君子而与之,与其得小人,不若得愚人。何则?君子挟才以为善,小人挟才以为恶。挟才以为善者,善无不至矣;挟才以为恶者,恶亦无不至矣。愚者虽欲为不善,智不能周,力不能胜,譬之乳狗搏人,人得而制之。小人智足以遂其奸,勇足以决其暴,是虎而翼者也,其为害岂不多哉!夫德者人之所严,而才者人之所爱。爱者易亲,严者易疏,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。自古昔以来,国之乱臣,家之败子,才有余而德不足,以至于颠覆者多矣,岂特智伯哉!故为国为家者,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,又何失人之足患哉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意思是:才能与德行是不同的两回事,而世上的俗人一般分不清楚,一概而论称之谓贤明,往往会看错人。所说的才,是指聪明、明察、坚强、果毅等品行;所谓德行,是指正直、公道、平和待人等品质。才能是德的辅助;德行是才的统帅。云梦生产的竹子,天下都称其为刚劲,然而如果不矫正它的弯曲,不配上羽毛,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硬的东西;棠溪那个地方出产的铜材,天下认为精利,然而如果不经熔铸,不锻造出锋芒,就不能作为兵器刺穿硬甲。所以说,德才兼备才称之为圣人;无德无才则称之为愚钝的人;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;才胜过德则称之为小人。挑选人才的方法,如果找不到圣人、君子来辅助自己,与其得到小人,不如得到愚人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来做善事帮助他人;而小人持有才干来做恶事损人利己。持有才干做善事帮助他人,能无善不为;而凭借才干做恶事损人利己,就无恶不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愚钝的人即使想作恶,因为智慧不济,气力不胜任,好像小狗扑人,人能够制服它。而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,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暴虐,这就如恶虎生长出翅膀,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!有德行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,有才能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;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,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,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。自古至今,国家的乱臣奸佞,家族的败家浪子,因为才能有余而德行不足,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,难道仅仅是智伯吗?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能与德行两种不同的标准,知道选择的先后,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!


        

《史记?王翦白起列传》和《资治通鉴》所载史实可以佐证,秦始皇欲占领楚国,征求将领意见,李信说需要二十万人就够了,老将军王翦说需要六十万人,秦始皇任用李信出征大败而归,而后任用王翦出征,结果大获全胜,占领了楚国各地城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错用小人将败乱邦国,不能重用小人,但不是不用小人。对小人不重用是基本原则。对小人给点力所能及的适当工作还是可以的,并不是要坚决不用而将他们推到对立面。因为任用经验不丰富、军事修养不足的无德“小人”,则凶险无比,将会牺牲无数战士,甚至导致国家灭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历史上无数流血失败总结出的教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易经》多处提及君子与小人,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史书、后世治国理政的宝鉴—《贞观政要》,其中卷五诚信第十七魏徵谏言对君子与小人的差别进行了阐述:“君子小人,貌同心异,君子掩人之恶,扬人之善,临难无苟免,杀身以成仁。小人不耻不仁,不畏不义,唯利之所在,危人自安。夫苟在危人,则何所不至?今欲将求郅治,必委之于君子;事有得失,或防之于小人。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,遇小人也必轻而狎。狎则言无不尽,疏则情不上通。是则毁誉在于小人,刑罚加于君子,实兴丧之所在,可不慎哉!此乃孙卿所谓:‘使智者谋之,与愚者论之,使修洁之士行之,与污鄙之人疑之。欲其成功,可得乎哉?’夫中智之人,岂无小惠,然才非经国,虑不及远,虽竭力尽诚,犹未免于倾败;况内怀奸利,承颜顺旨,其为祸患,不亦深乎?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,虽竭精神,劳思虑,其不得,亦已明矣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君子和小人外表一致,但内心并不一致。君子善于宽容别人的缺点,表扬别人的优点,在危难时刻绝对不会苟且偷生,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就仁义的美德。小人却不然,他们不知羞耻,不讲仁德,不知敬畏,不守信义,只知道唯利是图,常常诬陷别人于危险境地而自己却苟且偷安于世。小人能够将危险推给别人,那么他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。现在,朝廷治理国家,将重任委托给君子,可是如果政务有所偏差,就向小人打探情况。对待君子,尊敬却很疏远。对待小人,轻视却又亲近。亲近小人,那么小人就会口蜜腹剑;疏远君子,那么朝廷就听不到真实情况。所以对人诋毁赞誉的权利实际掌握在小人手中,而受到刑罚处置的总是君子,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,陛下能不慎重对待吗?诚如孙卿所说的:“让有智慧的人谋划,那么愚蠢的人就会议论;让品行高洁的人实行,那么卑鄙的人就会怀疑。要想事情成功,怎么可能呢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具有中等智慧的人,他们也有自己的能力。可是他们非治国之才,缺乏深谋远虑,即使竭尽全力,仍然难免失败。更何况心怀奸邪私利、处处阿谀逢迎的小人呢,这些人难道不是国家的祸患吗?竖立直木,却怀疑它的影子不直,即使耗尽脑力也不能看到歪斜的影子,这是很明白的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群书治要》之《体论》中说:“天下大恶有五,而盗窃不豫焉。一曰心达而性险;二曰行僻而志坚;三曰言伪而辞辩;四曰记丑而喻博;五曰循非而言泽。此五者,有一于人则不可以不诛,况兼而有之。置之左右,访之以事,而人主能立其身者,未之有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天底下最大的恶劣行径有五种,而盗窃不算在内。一是心性洞达事理而又用心险恶;二是行为怪僻却又意志坚定而不知悔改;三是言语虚妄而又善于狡辩;四是专记恶行而又到处大肆宣扬;五是随顺邪恶之事而且将其粉饰美化。这五种恶劣行径,只要有一种,就不可不杀,何况五种恶劣行径兼而有之?将这样的人安放在身边,向他询问对国家大事的看法,国君还能够端正自身的,这种情况从来没有过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五节


        

帅德中正,壮丁训勇纪律严明


        

将帅要守中正之德,军队必须有严明的纪律。六爻点破了哪些奥妙?“师出以律”“在师中吉”“师或舆尸”“左次无咎”“小人勿用”都是怎么回事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将帅要守中正之德,军队必须有严明的纪律。师卦六爻主要围绕帅德帅风进行诠释:初六:师出以律,否臧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象曰:师出以律,失律凶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律,本义指普遍施行的法度、法令、法规、规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否,不;坏,恶,不顺利;不通,壅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臧,善,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出师征战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,要号令整齐,行动一致,赏罚分明。如果军纪不良,指挥不灵,或兴非正义之师,必然要发生凶险。因此说,“兴兵当行仁义师,帅众务必持贞正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九二:在师中吉,无咎。王三锡(通赐)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象曰:在师中吉,承天宠也;王三锡命,怀万邦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九二爻说的是,在率师征战过程中,“帅德持中而不偏”—军中统帅持中不偏,按中正之道行事,可得吉祥,不会有什么灾祸;君王多次对其宠爱奖赏,并被委以重任,许多邦国知悉行正义之师的统帅受到奖赏,纷纷归向并依附,可以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九二爻辞中有两个字顺便解释一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邦。《说文》曰:“邦,国也。”邦是形声字。从邑,从丰,丰亦声。“丰”意为“春季三月,庄稼遍地,蓬勃生长”。“丰”与“邑”联合起来表示“靠种植庄稼自给自足的城邑”。本义指粮食生产国,农业国,古代诸侯的封国、国家。古代直属于天子的地方叫邦畿(邦畿方千里—《周礼?大行人》);诸侯的封国和大夫之家叫邦家;诸侯的封国叫邦国。大的叫邦,小的叫国,后泛指国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怀。《古代汉语字典》解释为:“怀在金文是会意字,像将东西怀挟在衣中。安抚,依附,归向。”贾谊的《论积贮疏》说:“怀敌附远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六三:师或舆尸,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象曰:师或舆尸,大无功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舆()。甲骨文中的舆字像四只手抬着一个坐轿。本义指车厢,也指车。军队出征,或士兵不时用车运送战死者的尸体回来,不能知己知彼草率发动战争,或轻举妄动,都没有任何功绩可言。可谓“征战凯旋安万国,马革裹尸大无功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六四:师左次,无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象曰:左次无咎,未失常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师左次”是核心关键点,对其正确解读才不会偏离要义。经注集大成者高亨在广览诸家注疏基础上认同“军队驻于左方则无咎”,这个注解颇值得推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解读明白这个问题,需要弄清楚何谓左与右,关系又如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说文》说:“左:手相左助也。”“右:手口相助也。从又从口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丁再献、丁蕾的《东夷文化与山东?骨刻文释读》中是这样说的—左:根据隶定字形解释。会意字。从又从工。“又”意为“相助”“互助”“协助”。“工”指“工作”。“又”与“工”联合起来表示“按吩咐工作”“辅助工作”“协助工作”。本义指辅助。引申义指辅助的位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左”本义是“按吩咐工作”。按谁的吩咐呢?按“右(手)”的吩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右”字从又从口,“口”表示“对左手吩咐”。自古以来,人类绝大多数都是“右撇子”,两手协同工作时,都是右手为主,左手为辅。右,形声。从口,从又,又亦声。“又”本义指“右手”“主力手”。“口”意为“吩咐”。“又”与“口”联合起来表示“主力手出手,并吩咐左手帮忙”。本义指主力手、可以呼唤左手提供佐助的手。引申义指主力手的位置。明白了左右及其关系问题,自然就明白“左次”是按照吩咐和命令行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考究论证,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。军事行动,更应该科学严谨。“军队驻于左方则无咎”,如果左方是大海、沟壑、河流怎么安营扎寨?如果左方是悬崖峭壁,怎么埋锅造饭?如果左方是敌军漫山遍野埋的地雷,驻扎在那里也安全吗?主观武断拍脑门,老学究们在象牙塔里爱怎么拍,就怎么拍,在军事行动中是非常可怕的事情。敌人不怕,糟糕的是事后自己害怕!战争不相信眼泪,更不相信“想当然”!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军事战争中不能各自为战,不能各行其是。这与世界军事理论“服从乃军人天职”同出一辙,也是“师出以律”核心所在,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铁律。行军作战要遵从“服从乃军人天职”的纪律要求,做到这一点,就不容易招致失败等灾难,因为没有违背基本军事原则,能够保证行动步调一致。任何一个团队,做不到步调一致,就很难创造非凡的业绩。因此,对“胜败兵家乃常事,厚势保实勿懈松”要有足够的认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六五:田有禽,利执言,无咎;长子帅师,弟子舆尸,贞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象曰:长子帅师,以中行也;弟子舆尸,使不当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田”是象形字,就像一片阡陌纵横的田地。“囗”(wéi)为田的周围,里边的“十”像是伸向四面八方的田埂路。田的本义指种稻谷的生活。田又有在田野中打猎的意思,后用畋(tián)表示此义。田同“畋”。“田有禽,利执言,无咎。”用在田野打到猎物,比喻长子率军作战有所俘获,说明有战果就有发言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禽”是什么呢?《尔雅?十七?释鸟》中说:“二足而羽谓之禽,四足而毛谓之兽。”《古代汉语字典》说:甲骨文的禽字像下面有柄用来捕捉鸟兽的网。禽也表示猎获鸟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委任有德长者统帅军队战无不胜,表明居中持正,行为有法度,必然获胜;委任无德小人,将运送战死者的尸体,大败而归,表明用人不当,必招致大败,将自食恶果。值得注意的是“贞凶”—如果选任德才不具备的“小人”,即使动机纯正,打的是正义战争,也摆脱不了败亡的灾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猎战有获激士气,统兵用人重中重;长子帅师以中行,次子战败归来凶;将帅选对吉而胜,用人不当师之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上六:大君有命,开国承家,小人勿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象曰:大君有命,以正功也;小人勿用,必乱邦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君(道德高尚的天子)颁布诏命,封赏功臣建立邦国和继承封邑(开国承家),小人决不可以重用,因为重用小人必将败乱邦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周易正义》曰:“上六处师之终极,是师之终竟也。大君谓天子也,言天子爵命此上六(按:凯旋告捷封赏之时),若其功大,使之开国为诸侯;若其功小,使之承家为卿大夫。”天子颁布了诏命,分封功臣,是为了按功劳大小而公正封赏。小人决不可以重用,因为重用小人必然危害并扰乱邦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出师征战必须有严明的纪律,要号令整齐,行动一致,赏罚分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军纪不良,指挥不灵,必然会发生凶险。纪律严明有利于维护部队步调一致,军令畅通,是胜利的保证,每个战士必须严格遵守铁的纪律,接受约束,决不允许有令不行、有禁不止、各行其是。基本要求是个人服从组织、下级服从上级、全军服从最高总指挥。严明的纪律是胜利的重要保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上我们对师卦六爻进行了全视角深刻的解读,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黄寿祺、张善文的《周易译注》中关于师卦洁静精微的总论和阐释—师卦以“兵众”为名,阐发用兵的规律。卦辞强调两项原则:一、用兵的前提是“正”,即认为“能以众正”的“仁义之师”,可以“毒天下而民从之”(《彖传》);二、出师胜负的关键,系于择将得当与否,故必用贤明“丈人”才能获“吉”。六爻分别展示用兵的各方面要旨:初六极言严明军纪的必要,九二揭明主帅成功的条件,六三陈述失利败绩的教训,六四指出撤兵退守的情状,六五申言“君主”择将的标准,上六体现论功行赏的法则。胡炳文曰:“六爻中,出师驻师、将兵将将、伐罪赏功,靡所不载。其终始节次严矣。”(《周易本义通释》)从卦中所揭示的用兵要旨看,师卦堪称一部古代兵法的总纲;若从全卦反映的用兵须“正”的原则看,又可视为《易》者战争思想的提要。荀子说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,非争夺也”“此四帝、二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”(《荀子?议兵》)。马振彪论此卦曰:“天下归德谓之王,王者之师有争无战。‘东征西怨,南征北怨’,民望之如云霓,从之如归市,所谓‘能以众正’,乃可王也。”(《周易学说》)此论似已道出师卦蕴含的早期军事思想的核心所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六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


        

老子《道德经》:“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《道德经》中关于用兵的说法如下:“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: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。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。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。法令滋章,盗贼多有。故圣人云:‘我无为而民自化。我好静而民自正。我无事而民自富。我无欲而民自朴。’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用兵打仗必须恪守贞正之道,以铁的纪律为保证,在具体战术上又要讲究出奇制胜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中说:以无为、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,以奇巧、诡秘的办法去用兵,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。根据在于—天下的禁忌越多,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;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,国家就越陷于混乱;人们的技巧越多,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;法令越是森严,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。所以有道的圣人说,我无为,人民就自我化育;我好静,人民就自然富足;我无欲,而人民就自然淳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七节


        

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


        

《孙子兵法》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“知彼知己,胜乃不殆;知天知地,胜乃不穷。”在商战、竞争、博弈中,您做到了么?


        

用兵打仗,在战略战术实施上,做到知己知彼、知天知地才有胜算。《孙子兵法?谋攻篇第三》曰:“故知胜有五: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;识众寡之用者胜;上下同欲者胜;以虞待不虞者胜;将能而君不御者胜。此五者,知胜之道也。故曰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”《孙子兵法?地形篇第十》曰:“知吾卒之可以击,而不知敌之不可击,胜之半也;知敌之可击,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,胜之半也;知敌之可击,知吾卒之可以击,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,胜之半也。故知兵者,动而不迷,举而不穷。故曰:知彼知己,胜乃不殆;知天知地,胜乃不穷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师卦警语箴言


        

坤上坎下危乱生  地中有水士兵众引众犯险有战争  拯救危亡需用兵兴兵当行仁义师  师众务必持贞正得道多助失道寡  仁者无敌敌胆惊自古民为兵本源  平战结合蓄农兵帅德持中而不偏  壮丁训勇纪律明三大纪律八注意  军风威赫敌胆惊师乃神器不轻妄  肩负使命神而圣师出正道顺民意  穷兵黩武罹否凶知己知彼百战胜  知天知地胜不穷征战凯旋安万国  马革裹尸大无功奇谋伟略藐敌人  军事思想放光明敌进我退保实力  敌驻我扰出奇兵敌疲我打歼灭战  敌退我追慎进攻胜败兵家乃常事  厚势保实勿懈松猎战有获激士气  统兵用人重中重长子帅师以中行  次子战败归来凶将帅选对吉而胜  用人不当师之凶武植栋梁征战场  文种基柱谋成功以正治国安天下  以奇用兵而制胜长平之战血教训  纸上谈兵葬性命开国承家以正功  小人乱邦切勿用广纳聚养民为本  不战而胜慰苍生刚中行险督天下  容民畜众国昌盛



人人都读得懂的《易经》》是作者:刘祺庸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,扣人心弦的佳作